中国核聚变装置,取得关键突破!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于1日上午完成吊装,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其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于1日上午完成吊装,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创造了全超导磁体稳态磁场强度的世界新纪录,达到35.1特斯拉并稳定运行30分钟。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超导磁体技术领域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更为航天电磁推进、高端医疗设备和先进交通系统等关键应用领域开辟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携手国内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35.1特斯拉稳态磁场全超导磁体,一举打破世界纪录。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连续稳定供电超1000天,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创新性技术和产品……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产业科技创新持续推进。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在全球核聚变的发展进程中,高温超导带材的供应能力正成为关键因素,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超导”)这一企业的发展轨迹因此受到全球关注。
高温超导材料具备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特性,临界温度高于 - 248℃,可在液氮环境(-196℃)工作,制冷成本远低于低温超导材料,且能产生更高场强(最高 45.5T),适配可控核聚变等高端场景。当前主流产品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生产需经基带制备、
当“科研效率提升80%”这组数据从A1技术发布会的屏幕上弹出时,在场的顶尖学者集体陷入短暂的沉默——不是质疑,而是震撼于这组数字背后,足以颠覆人类科研史的深层变革。在传统科研模式里,“十年磨一剑”是常态,而A1用80%的效率跃升,撕开了科研创新的全新维度,其意
据科技日报,近日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铁基超导线材制备新技术,成功制备出新型高载流铁基超导线材,其载流性能指标创下新纪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若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100克核燃料(如氘和氚的混合物)所能释放的能量将彻底颠覆传统能源的极限。根据科学测算,这100克燃料完全聚变后,可释放约 63万亿至170万亿焦耳的能量(具体数值因计算方式和燃料配比略有差异)。这一能量规模相当于:
可控核聚变行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产业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根据技术路径的不同,可控核聚变可以分为惯性约束和磁场约束两大类。其中,磁场约束技术,尤其是托卡马克装置(Tokamak),因其较高的研究成熟度而成为主流。
当前股价9元左右,公司是核电设备领域核心供应商,在核级压力容器制造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其研发的特种金属材料可耐受核聚变装置的极端环境,已参与我国第四代核反应堆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
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提前两个月启动总装,目标2027年建成;4月30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完成“电磁心脏”——全球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而早在今年1月,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已实现1亿摄氏度、1066
在即将到来的能源新时代,我们正迈向一个充满无尽可能的前沿领域: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是否渴望见证人类能源领域的根本性变革?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颇具潜力的尖端科技,揭开可控核聚变的神秘面纱!
高温超导材料(如REBCO带材)的磁场强度已突破25特斯拉,显著提升磁约束效率。例如,合肥BEST装置采用高温超导磁体,体积仅为ITER的1/10,建设成本降低70%。
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宏观量子现象,在电力能源、医疗装备、交通运输、量子信息计算、国防工业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前景。由于核聚变需要超高的磁场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因此需要大电流的产生,这就需要用到超导材料。
2025 年 5 月可控核聚变领域重大进展1.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三号”:成功达成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的突破。在等离子体约束技术方面,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意味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里程碑意